xc杏彩体育

可控气氛多用炉生产线(XKD产品)

河南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 可控气氛多用炉生产线(XKD产品)

  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发展。加快智能煤矿建设,不断的提高煤矿智能化水平。以数字赋能为抓手,融合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提升装备机械化程度,实现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探索开发郭沟煤矿资源,确保煤炭产能稳定在年产126万吨左右。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持续提高煤炭入选率。优化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将燃料变成材料,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属性向燃料、化工原料方向转变,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

  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快速推进华能沁北城市热源替代工程,满足居民供暖和工业供热(汽)的发展需要。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较为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型,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深化煤电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积极发展余热发电。鼓励现役煤电耦合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储能、氢能等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快速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到2025年,济源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297克以下。

  积极引导油气创新发展。控制燃油消费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推动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加强油品质量和库存管理,推广清洁车用油品,强化市场监管,减少运送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推动智能化油气设施建设,构建智能化油气管网平台,加快建设天然气智能接收站、调压站。加强与省天然气储运公司合作,谋划推进LNG罐箱储输站及天然气管道配套、燃气分布式能源站等项目,逐步的提升用气保障及气源储备。加快城区及重点行业推广使用氢气等清洁新能源,按照每个用户需求增加加氢站建设。

  煤炭绿色高效发展工程。鼓励支持万洋肥业等工业炉窑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督促恒鑫机械制造、金莱精密铸造、中兴耐磨材料等企业2025年前完成冲天炉改电炉(或拆除)任务。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等工业窑炉,应采用天然气、氢气等清洁能源和使用低氮燃烧技术。

  火电结构优化工程。在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完成后,稳妥有序推进国能济源热电关停工作。推进华能沁北电厂3号机组低低温省煤器优化以及国能济源热电有限公司脱硫除尘一体化滤袋更换项目建设,提高燃煤电厂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建设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3兆瓦余热发电二期项目,提高余热余能利用水平。

  智能化油气设施建设。构建智能化油气管网平台,加快建设天然气智能接收站、调压站,规划布局加氢站建设。

  构建坚强可靠的输配电网。“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济源电网与洛阳北部电网合环运行,济源供电区220千伏主网架将以500千伏济源变、小浪底水电厂为支撑,形成济源变-裴苑变-湨河变-勋城变-荆华变-轵都变-奉仙变-苗店变-济源变的环网结构。提升电网安全保障能力,持续优化城市主干电网、城镇配电网水平,加强220千伏双环网、110千伏链式电网、10千伏电网“手拉手”互联互供能力建设,提升电网资源智能化配置,实现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加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推进110千伏线年,济源单条线%,配电网建设整体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全方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快速推进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善支持政策,着力推进仙口等抽水蓄能站点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发展各类储能设施,在新能源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各类型储能设施,发展“新能源+储能”,新建新能源发电项目应按照不低于“30%装机容量、2小时”规模配置储能设备,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不断拓展储能应用新场景,推动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应用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共享储能和分布式储能并举,促进新能源发电就地就近消纳,保障电力系统供需平衡。

  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的弹性。深入挖掘储能、充电汽车等灵活性调节资源,构建可中断、可调节多元柔性负荷资源库。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鼓励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业主参与市场交易,扩大需求响应侧实施主体。引导电力用户根据激励政策,主动改变用电行为,实现削峰填谷。挖掘用电低谷的填谷响应需求,推动需求侧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20%。

  提升电网运行调度水平。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适应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增强电网就近就地平衡能力。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加强跨市、区风光火储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和迭代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推动风光火储一体化联合调度示范,构建高度智慧化运行体系。

  220千伏电网工程。新建愚公变(1×180兆伏安),新建奉仙变(1×240兆伏安),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

  110千伏电网工程。新建110千伏变电站5座,新增主变5台,新增变电容量21.3万千伏安,新增10千伏间隔108个。济源新建110千伏线条,其中新建架空线条,新建电缆线条,新建架空线公里,新建电缆线公里。

  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电力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开展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需求侧响应项目示范,形成占最大负荷20%以上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推动化石能源开采加工储运的绿色化发展,促进各领域用能方式的绿色化,把节能降碳贯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提高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煤矿企业组织为提高原煤入选率、综合利用率而进行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重点推广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煤炭矿山着力推广绿色采选方式,积极地推进绿色采选技术,采用绿色开采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废气、废水、废渣排放。依托济源煤业,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清洁生产技术,延伸煤炭资源利用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快速推进济源煤业矿井智能化项目,推动济源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开采。

  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快速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和绿色矿山管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广绿色+智能化开采、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等绿色矿山建设模式。推进济源煤业绿色矿山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工作,实现济源煤矿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深挖煤矿开采过程减碳潜力。加大余能、副产品回收利用力度,推进济源煤业余热节能项目建设,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碳排放。推广煤矿开采先进的技术、装备,快速推进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等电气化改造。

  提升煤炭储备能力。鼓励煤炭生产、流通、用户等企业新建、改扩建储煤设施,提高储煤能力。在煤炭生产地、消费地、铁路水路交通枢纽等地,按照合理辐射半径,因地制宜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补齐煤炭绿色运输、应急储备短板,完善煤炭储备体系。

  建设煤炭现代智能物流系统。持续提升既有铁路煤炭运输专线的输送能力,努力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煤矿、煤炭储备基地、电厂等用煤企业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构建集约化、智能化的现代煤炭物流系统。

  加强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与保护。在开采主矿种的同时进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对废石和尾矿综合利用。鼓励煤炭矿山逐步加强对煤矸石、矿井水的回收利用。

  创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模式。在煤炭行业推广应用矸石不出井模式,鼓励煤矿企业采用“煤矸石井下填充+地面回填”,促进矸石减量。

  探索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利用采煤沉陷区和矿区土地,种植地表植被形成碳汇。探索煤炭采空区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能力,将煤矿区发展成为碳封存基地。

  煤矿开采节约能源改造。推进济源煤业二矿和九矿绿色矿山建设工程,提升济源煤炭绿色低碳开采。

  济源煤业余热节能及矿井智能化工程。利用空压机的余热技术,对空压机进行节能改造;利用矿井水,经水源热泵热量交换回收利用;矿井智能化工作面建设。

  推动工业领域节能低碳发展。加快实施煤电、钢铁、有色、焦化、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重点领域行业能效水平达到标杆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严格落实“两高”项目会商联审制度,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加快推进存量、在建“两高”项目能效对标提升改造、技术装备提升改造,全方面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水平。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及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以储能电池产业、稀有金属加工、特殊钢材加工、纳米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全方面推进有色金属由传统冶炼产业向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构建有色金属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快速推进钢铁行业产品调整升级,全力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加强建材行业工艺升级和产业链构建,实现城市矿产、大宗工业废弃物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形成“城市废物-工业废渣”协同处置模式。加快提升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壮大现代化工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地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增效,全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开展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绿色化改造。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建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通过节约能源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推广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慢慢地提高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比例。深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应用比例。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快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力争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3%,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下降7%;城镇新建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绿色物流中心。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车在汽车保有量中的比例。全面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车辆逐步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到2025年,除应急保障车辆外,城市建成区内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载货汽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加快构建布局合理、适度超前、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且覆盖全市的智能充电网络,其中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小于2公里。区域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专用线建设有序推进,铁路货运量明显提高,快速推进沁河北、豫光金铅、济源站扩能改造等铁路专用线建设,深挖“公转铁”结构调整潜力,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向铁路有序转移。到2025年,铁路货运量比重逐步提升,火电、钢铁、建材等行业大宗货运清洁运输比例力争达到75%以上。

  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快速推进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到2025年,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清洁取暖。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拓展绿色产品消费市场,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生活领域电能替代,加大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推广应用,提高生活领域电气化水平。倡导节能环保生活方式,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水节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做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工作,完善居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加快农村生产生活领域节能低碳转型。大力实施农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地推进“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加快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技术。加快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等农机推广使用。

  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煤电行业快速推进华能沁北电厂3号机组低低温省煤器优化及5号机组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钢铁行业重点推进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二期炼铁、炼钢系统产能置换装备大型化技术改造工程、2#高炉升级改造工程;焦化行业主要推进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5.5米捣固焦炉大型化提升改造项目;化工行业推进济源市方升化学有限公司离子膜更换、济源市丰田肥业有限公司3#生产线节能改造项目、济源市万洋肥业有限公司厂内节电、余热利用、电机更换改造项目,推进重点领域行业能效水平达到标杆水平。

  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产业用金属,推进中国白银城建设。推进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项目协同处置固废的工业化试验项目。推进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再生铅闭合生产线项目、苏州仕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源分公司年减排万吨级CO2和钢渣资源化利用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筑领域节能增效。推进绿色低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快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

  绿色低碳交通及物流。推进济源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新基建项目、城市智能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金马能源绿色生态物流项目,推动济源清洁高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推进沁河北物流园区专用线、豫光金铅专用线、济源站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大宗货物铁路专用线接入率。

  城镇清洁取暖。落实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二期)项目,确保城乡集中供热覆盖率目标的完成。

  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管理。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对标领先水平,进一步提升项目能效准入门槛,谨慎审批高于所在地单位GDP能耗的项目。探索建立以指标分配、数据核查、效益评价、指标交易、能耗预算、能耗预警重点的“六位一体”体系,推进能耗指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能需求。合理分解“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确保省定能耗强度目标的实现。

  积极地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积极推进用能权交易,明确实施能效标杆管理,充分的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以能耗增量调控为主实施用能权指标交易,推动能耗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制定用能权定价机制、出台用能权交易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新建“两高”项目在节能审查前完成市场化交易,为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鼓励企业将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形成的节能量进入用能权市场交易,降低企业节约能源改造成本。

  严格落实煤炭减量等量替代措施。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新建、改建、扩建燃煤项目一律实施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严控煤炭消费,加大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减煤力度,全领域、全过程压减工业燃煤,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快速推进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建材行业煤炭替代。开展散煤治理行动,确保散煤清零。到2025年,煤炭消费量下降12%,完成省下达“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坚持以底线思维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设能源基础网络,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方面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的能源安全。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持续加强济源变与主网之间的500千伏联系,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到2025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420兆伏安,新增220千伏线千伏济源变电站、油城电厂和小浪底水电厂为电源支撑,环绕济源中心城区的“三点支撑”220千伏双环网结构。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开展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配套改造,提高城镇配电网供电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成果,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全方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持续完善农村电网架构,缩小供电服务半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逐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燃气输送网络。加快区域输气管网工程建设步伐,完善相互连通管道和支线网络,形成通连市区、延伸城乡、互通互补、协调有序的天然气供应网络。推动外气入济,建设沁济线至晋控天庆相互连通管道工程,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推进五龙口化工园区燃气管道“双通道”建设,保障园区用气安全稳定。实现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中压燃气管道全覆盖,保障入驻企业用气需求。到2025年,济源管道燃气用户数量达到30万户,燃气管道总里程达到次高压管道20公里、中低压管道2000公里,天然气用气规模达到每年3亿立方米。

  推进安全可靠的供热管网建设。加快配套热网工程建设,推进供热管网相互连通,提升管网运行安全性和供应稳定性。适当鼓励扩大集中供热半径,充分的发挥清洁高效的技术优势。

  适度超前建设充电网络。重点推进居民区、单位内部停车场、产业园区、景区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和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快充设施布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支持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建设,以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到2025年,济源新建各类集中式充电站不少于40座,新建公用充电桩不少于1000个。

  坚强智能电网工程。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420兆伏安,新增220千伏线千米。新建各类集中式充电站不少于40座,新建公用充电桩不少于1000个。

  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沁济线至晋控天庆相互连通管道工程,建设北航路调压室-五龙口化工园区支线,鲁泰能源-开元石膏支线,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管线等输气管道项目。

  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推进大峪、邵原、王屋等风电接入增量配电网,补齐电源不足短板,为全市电力稳定供应提供重要电源支撑。按照“退而不拆”原则,推动投运年限久、效率相比来说较低的部分燃煤机组转为应急备用和调峰,保障供电安全,促进全市电源运行效率整体提升。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加强调峰电源管理,加快调峰电源建设,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严格规范自备电厂运行管理,提升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构建新能源消纳基础措施,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利用创造空间。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比例储能”等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工商业用电大户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加强电力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强化电网分区运行能力,推进220千伏分区电网建设,逐步提升电网互通互济能力、上下级电网协调水平。推进重要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落实《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重要用户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排查,督促重要用户配足柴油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等自备应急电源,确保应急发电设备“应配尽配、配而能用”。加强应急发电车、应急照明装置等防汛抢险保供电应急装备配备,适当配置卫星电话或远距离应急对讲机,采购涉水能力较强车辆或为车辆加装涉水配件。提升电力安全核心信息自主可控能力,购置国产自主化的电子信息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逐步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降低安全风险。

  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保护。完成调度主站、配电自动化主站、调控云、数据中心等防护能力提升建设,全方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方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健全7×24小时网络安全在线监测机制,完善全场景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关键节点监控,提升网络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台、隔离装置等自主可控产品应用力度,建立网络安全常态监督和通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健全全域网络安全技术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储能电站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环节全过程安全管控与监督。

  增强燃气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制定现有燃气管网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计划,启动实施一批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应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打造智慧燃气管网,对燃气管网的运作时的状态、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从而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做处理,确保燃气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推进沁济线至晋控天庆相互连通管道工程建设,提高燃气供应及输气能力。优化储气设施布局,继续推动储气设施建设,发挥其在季节调峰、应急保供和应对突发事件短供断供等方面的调节保障作用。完善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优化高压、次高压管网布局,提高中压管网覆盖水平,推进五龙口化工园区燃气管道“双通道”建设,对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燃气管道全覆盖,加强管网互通互连,提升管网输送能力和可靠性水平。

  电力安全保障:推进华能沁北发电机组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可行性研究,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加快调峰电源建设,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燃气安全保障:启动实施一批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打造智慧燃气管网,推进沁济线至晋控天庆相互连通管道工程、五龙口化工园区燃气管道“双通道”、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燃气管道全覆盖等项目建设。

  坚持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深入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起的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筑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推进电网数字化建设。加快“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电网的融合应用,全力提升电网智能互动能力,构建现代化智慧配电网运行体系。深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积极建设“智慧台区”,建立“云管边端”数据互动体系,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消纳能力。不断的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拓展智能融合终端应用场景范围,推动新型计量设备改造升级,持续开展智能变电站和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覆盖配电主站设备及应用、通信网络、感知终端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到2025年,现代化智慧配电网基本建成,智能融合终端设备应用比例得到非常明显提高。

  加快智能煤矿建设。全方面推进煤矿装备智能化升级改造,着力提升综采、主辅运输、安全监测等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快基础通信网络升级改造,推动5G技术在煤矿应用,构建矿山数字高速公路,创新应用场景,加快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探索建立煤矿大数据中心或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应用创新。

  促进油气设施智能化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推广智慧化加油站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调压站智能化建设。

  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通过智慧物联、人工智能、5G应用与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促进能源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深层次地融合,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整合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氢能、储能设施及电气化交通,推进“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和“油电气氢”综合加能站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有效对接热力、天然气等能源网络,探索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

  优化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能源产业、多能互补、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能源-经济-环境-民生”关联关系,拓展综合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开展智能调度、负荷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应用,推进能源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围绕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智慧能源平台,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化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化电网工程。重点推进现有中压线路配电自动化,新建线路同步实施配电自动化;促进数字化台区深化应用,推广智能融合终端、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加大无人机智能巡检、影像自动识别、输电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应用和推广。

  智能煤矿工程。基本完成济源矿井智能化升级建设,机房硐室和大型固定设备实现无人值守或集中控制;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煤矿示范应用,探索建立煤矿大数据中心。

  智能化油气设施工程。推进济源智能燃气表改造,到2025年实现智能燃气表全覆盖;建成、改造智能加油站5个。

  加快培育能源创新能力。以创新平台提质倍增目标为契机,打造“企业(院所)—示范区—省级—国家”创新平台梯次建设升级机制,加快谋划布局一批高能级能源创新平台。鼓励支持重点能源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建设“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新型能源研发基地。努力拓宽招才引智新渠道,积极引进能源领域创新人才和团队。

  加强绿色低碳研发技术和应用。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研发技术储备,加大低成本、高能效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低碳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推进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推动太阳能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引进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制造产业,围绕光伏电池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光伏玻璃、硅材料、高性能电子银浆、高效薄膜电池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研发新型高效钙钛矿电池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铜铟镓硒等薄膜电池材料,探索发展金属离子电池材料和燃料电池材料,努力研究提升铅材料电池性能。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发展,促进分布式利用技术与储能技术融合,实现上游制造与下游应用市场协同立体化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加快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重点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着重发展高密度新能源储存电池,新能源电池换电技术及设备;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开展氢燃料电池、固态动力电池研发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开展压缩空气、电化学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废弃矿井(洞)储能等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强新型储能全过程安全、智慧调控等技术探讨研究。支持产学研用体系和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牵头组建新型储能创新平台;鼓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技术机构等联合组建新型储能发展基金和创新联盟。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骨干企业,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新型储能制造企业与新能源储能项目对接,促成一批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以项目带动形成储能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运行检测全产业链,着力培育和打造新型储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氢能产业。一是在储氢运氢方面,利用甲醇、液氨作为储氢运氢载体,形成甲醇储氢每天200吨、液氨储氢每天50吨的储氢规模,降低氢气运输成本,解决氢气长途运输成本及安全难题。二是积极探索氢能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低成本清洁能源制氢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作为高品质原材料的应用,重点实施钢铁、合成氨、甲醇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开展氢能—冶金耦合利用方面的示范。三是在氢气有效利用方面,积极融入郑汴洛濮氢走廊,布局“油气电氢”综合站,改造升级金马能源现有加油加气站,谋划多能综合加氢站,氢能公交、氢能物流车、氢能环卫特种作业车等应用示范项目;抓住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机遇,延伸苯加氢—环己烯—环己醇—己二酸—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新材料产业链,助力济洛协同发展。四是增强科研创新支撑能力,联合科研院所、氢能汽车厂商、行业投资基金等,成立氢能产业研究院,积极对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团队和企业,围绕氢燃料电池、氢能整车改造及零配件生产等延链项目,打造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高地。五是加强氢能产业自主创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围绕“制、储、输、用(加)”一体化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聚焦工业副产氢纯化和绿氢制取、氢气储运及加注、氢燃料电池及氢燃料整车集成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积极探索能源领域碳消纳。全力发展煤电行业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加大燃烧前、中、后三阶段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BECCS(生物质能-碳捕集技术)和DACCS(空气碳捕集技术)等新型捕集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积极地推进济源碳捕集产业园区建设。探索煤电与化工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煤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在化工领域资源化利用,推广二氧化碳在油气资源开采过程应用。

  太阳能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发展高性能太阳能光伏玻璃、大尺寸单晶硅、多晶硅、高性能电子银浆,高性能银铜纳米材料、多晶硅薄膜、非晶硅薄膜等光伏电池组件及材料,推动华美新能源日产800吨太阳能光伏玻璃原片及配套深加工组件项目、龙源新能源光伏组件项目实施,推进星瀚新材料太阳能导电银浆生产、鸿辛金属年产1000吨铜银纳米材料等项目的落地。

  储能产业强化工程。围绕先进储能发展高密度新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纯铅电池、铅炭电池、锌镍电池、锌溴电池等高密度新能源储存电池,新能源电池换电技术及设备;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开展氢燃料电池、固态动力电池研发技术和产业化,重点推动济源华申电源公司年产300兆瓦时储能电柜项目和万洋绿色能源蓄电池绿色技改项目落地实施,着重发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氢能产业培育工程。围绕绿氢生产、氢气储运、液氢、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等氢能行业前沿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推进金江炼化、联创化工等制氢项目,谋划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和固态储氢材料及储氢装置生产项目;推动氢能公交、氢能物流车、氢能环卫特种作业车应用示范;建成、改造“油气电氢”综合站8个。

  能源领域碳消纳。围绕煤电行业碳排放,开展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研发技术和攻关,推进碳捕集产业园区建设,探索煤电和化工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二氧化碳采气驱油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沁北电厂新型CCUS脱碳固碳示范项目和碳捕集产业园区项目的实施。

  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快速推进乡村能源变革,强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监管,为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依照国家和省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扩大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新能源发电有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加强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实施尖峰电价和季节性电价政策,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公平合理的输配电价体系。快速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升配电网内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加强电力市场监管,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推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化运行。

  深化油气体制改革。依照国家和省总体部署,有序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建设。落实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储气设施定价机制,合理疏导储气成本,加强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

  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参照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开发利用,快速推进智能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综合能源网络。

  实施乡村节能降碳行动。积极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倡农村取暖炊事、农业生产加工等用能侧清洁能源替代,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实现农村里的生活用能低碳化。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全方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能源低碳转型政策保障。落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执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有关标准和规范,逐渐完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政策体系。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加强与电力市场、碳市场衔接。推动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新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等制度,逐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优惠利率、专项再贷款等绿色信贷方式,对低碳项目建设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支持合乎条件的能源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再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用足用好各类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能源领域,支持能源低碳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

  优化能源监督管理模式。建立与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相互配合的能源监管工作机制,保障国家、省及市能源重大规划、政策、标准和项目有效落地。加强能源领域信用管理,强化能源市场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健全能源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强化能源生产、运行、环境等领域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演练制度和应急调度机制,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能源中断损失。强化能源行业贯穿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督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燃气管道保护、电力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坚决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充分发挥能源主管部门规划实施抓总牵头作用,做好规划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安排,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强化协同,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规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能源项目推进中的矛盾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示范区管委会引导和约束作用,完善财政支持、要素保障等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压减煤炭消费等约束性指标统计、考核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投资效率,充分的发挥在保护资源环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能源领域法规政策,及时制定地方配套落实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分布式能源、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支持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模式。

  加强监督考核,强化专项监管,完善长期监测、滚动调整和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落实情况做监测分析和中期评估,按规定程序适时调整。建立高效透明的能源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体系,重点监管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明显问题,实施闭环管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规划贯彻落实的全过程,提高规划推进、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

  加强能源规划与国家、省能源法律、规划、政策的衔接,以及与济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重点专项规划的协调统一;加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土地、环保、林业等政策的衔接协调,建立多规合一的统筹规划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1月24日,一台智能带电作业机器人在湖北武汉硚口区古田四路的10千伏线路改造中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供电员工与机器人合作完成此次带电作业,由相关线余户客户“零停电、零损失、零感知”。九省通衢,大美江城。近年来,武汉作为超大城市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推动

  编者按:国家电网公司2023年四季度会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智慧配电网,建成35个国际一流城市配电网先行示范区。电网头条推出“现代智慧配电网·一线实践”系列主题报道,深入报道国际一流城市配电网先行示范区相关实践成果成效,展示公司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的积极作为。“11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0月25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光伏风电资源开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办法》指出,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组织电网企业,根据全省光伏、风电发展规划编制配套电网实施方案。电网企业按照“适度超前、网源协调”的原则

  为高效有序推进公司新一代设备资产精益管理系统(PMS3.0)配电专业功能正式上线日,银川公司组织并且开展PMS3.0系统配电模块应用练习,推进PMS3.0系统配电业务实用化,夯实PMS3.0系统现有建设成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引擎。据悉,为保证PMS3.0系统配电模块的上线,银川公司强化配电专业PMS3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第一批现代智慧配电网综合示范项目,宁夏银川闽宁“绿电小镇”现代智慧配电网示范试点成功入选。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现代智慧配电网试点示范征集的工作要求,公司发展部组织银川公司逐渐完备示范方案编制,及时向总部有关部门沟通汇报,协调各方力量、力争示范入围。本次

  “现在所有施工材料都在工厂预先定制好,再将成套化设备送来,我们只需要锁上螺丝,拼装起来就可以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艺也更加标准。”近日,在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下园4号配变新建工程现场,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海丝之光)员服务队熟练地安装预制配送来的施工材料,仅用2个小时就完

  11月29日,江西南昌供电公司城东供电中心线路抢修班员工周能嘉收到一条来自“配电自动化移动主站”程序的推送信息,显示了某10千伏线路的故障定位图。该应用于11月初上线后,南昌供电公司实现了配网自动化主站业务信息的线上管理。在传统办公模式下,供电员工需要在办公的地方用电脑查看每台终端的运行状态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由三峡能源和亿利洁能联合投资建设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日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实现全容量并网。这也是目前我国单体顶级规模的生态光伏治沙项目,该项目年均生产绿电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燃烧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

  编者按:国家电网公司2023年四季度会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智慧配电网,建成35个国际一流城市配电网先行示范区。电网头条推出“现代智慧配电网·一线实践”系列主题报道,深入报道国际一流城市配电网先行示范区相关实践成果成效,展示公司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的积极作为。5G量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形成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的“双环双通道”坚强主网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1月30日,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连平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明确建设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电网。遵循电网发展规律,坚持安全第一的建设原则,滚动修编电网规划项目库,进一步加大主网建设力度,推进配网建设,改造升级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新增和扩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1月30日,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富宁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探索风光水协调互补。充分的发挥水电、风电、光伏出力的互补特性及水电站灵活调节能力,探索建设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适度配置储能设施,通过储

  11月29日,江西南昌供电公司城东供电中心线路抢修班员工周能嘉收到一条来自“配电自动化移动主站”程序的推送信息,显示了某10千伏线路的故障定位图。该应用于11月初上线后,南昌供电公司实现了配网自动化主站业务信息的线上管理。在传统办公模式下,供电员工需要在办公的地方用电脑查看每台终端的运行状态

  11月24日,山东济南迎来大风降温天气。一早,济南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监测指挥班班长谭苏君应用“低压监测大脑”配网运行热力图查看了供区3.1万台变压器负荷情况,配电自动化班班长徐欣则登录“中压控制中枢”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时了解2354条10千伏线路的运作情况。当天,济南电网运作状况良好。该

  江苏苏州供电公司实现配网二次设备全过程在线时许,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供电公司配电运维经理尤逸飞收到了来自“i国网”APP中配电自动化数智掌上助手推送的线千伏剑湖线保护开关动作。他立即根据掌上助手推送的线路单线图、设备实时告警信号、馈线自动化研判信息等确定故障区段,组织并且开展抢修工作。与以往从配电自动化主站逐

  重点支持储能构网型技术示范等!福建组织并且开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

  派能科技:公司产品目前已在国内工商业储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配套储能、微电网储能等场景实现商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8日,派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产品线实现Wh级到MWh级无缝覆盖,并可通过集装箱系统扩展至百MWh,能够覆盖从家庭到工商业再到电网、大型新能源发电站等各种场景。公司产品目前已在国内工商业储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配套储能、微电网储能等场景实现商用。公司积极拓展国际、

  “以后我一定会注意,在堆放庄稼秸秆时和电力线路保持安全距离,小心使用火源,不焚烧秸秆。”11月12日,国网浙江电力(丽水)红船员服务队在丽水英川镇,开展“绿电方舟”巡线护林专项行动,进行防山火安全宣传与巡线排查工作,保障电网沿线生物安全,共同筑牢生态防护网。据悉,自2022年国家电

  工信部开展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八批示范企业(园区)及第六批参考产品(技术)征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