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杏彩体育

可控气氛多用炉生产线(XKD产品)

钢管金属热处理术语汇总-共306条

发布时间:2023-12-01 作者: 可控气氛多用炉生产线(XKD产品)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以下简称工件)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架构与性能的工艺。

  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其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时工件化合物层之下的渗层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化合物溶解并进行扩散的内层,统称扩散层。

  为调整原始组织,以保证工件最终热处理或(和)切削加工质量,预先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在低于1×105Pa(通常是10-1~10-3Pa)的特定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和阳极之间等离子体辉光放电进行的热处理。

  利用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感应涡流或火焰等高功率密度能源加热工件的热处理工艺总称。

  指对长时间运行后的热处理件(工件)在还没有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之前,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使其组织架构得以改善,使用性能或(和)几何尺寸得以恢复,服役寿命得以延长的热处理技术。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之一的清洁热处理最重要的包含少、无污染,少、无氧化与节能的热处理技术。它反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为减少畸变,避免开裂,在工件加热至最终温度前进行的一次或数次阶段性保温的过程。

  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工艺规定温度下恒温保持一段时间的操作。恒温保持的时间和温度分别称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

  工件各部位壁厚不同时,如按某处壁厚确定加热时间即可保证热处理质量,则该处的壁厚称为工件的有效厚度。

  工件加热至Ac3或Ac1以上,以全部或部分获得奥氏体组织的操作称为奥氏体化。工件进行奥氏体化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称为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体化时间。

  成分可控、具有氧化—还原、增碳-脱碳效果控制的炉中气体混合物。这中间还包括放热式气氛、吸热式气氛、放热—吸热式气氛、有机液体裂解气氛、氮基气氛、氨制备气氛、木炭制备气氛和氢气等。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以特殊的比例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于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吸热反应裂解生成的气氛。可燃,易爆,具有还原性。一般用作工件的无脱碳加热介质或渗碳时的载气。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以接近完全燃烧的比例混合,通过燃烧、冷却、除尘等过程而制备的气氛。根据H2、CO的含量可分为浓型和淡型两种。浓型可燃,易爆,可作为退火、正火和淬火的无氧化、微脱碳加热保护气氛。淡型不可燃,不易爆,可作为无氧化加热保护气氛和使用吸热式气氛时的排除炉中空气的置换气氛。

  用吸热式气氛发生器原理制备,吸热式气氛的热源是放热式的燃烧。燃烧产物添加少量燃料即可进行吸热式反应。这种气氛兼有吸热和放热两种气氛的用途,且制备成本低和具有节能效果。

  把含碳有机液体(一般用甲醇)定量滴入加热到一定温度、密封良好的炉内,在炉内裂解形成的气氛。甲醇裂解气可用作渗碳载气,添加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煤油等可提高碳势,作为渗碳气氛。

  一般指含氮在90%以上的混合气体、精净化放热式气氛、氨燃烧净化气氛、空气液化分馏氮气,用碳分子筛常温空气分离制氮和薄膜空分制氮的气氛都属此类。当前,后两种气氛使用较多。氮基气氛,即使是高纯氮也含微量氧,直接用不能使工件获得无氧化加热效果,一般需添加少量甲醇。氮基气氛可用作工件无氧化加热保护气氛,也可用作渗碳载气。

  把纯氮和甲醇裂解气按特殊的比例混合可视作吸热式气氛作为渗碳载气,此即合成气氛。碳分子筛和薄膜空分制氮法问世后,配制合成气氛被认为是一种便宜和节能的可控气氛制备方法。尤其在我国,采用合成气氛是解决制备可控气气源的一条主要出路。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按吸热式气氛的比例配好,直接通入渗碳炉中,在炉内裂解成所需成分的气氛。利用氧探头和微处理机以及碳势控制管理系统,能轻松实现这种气氛的碳势精确控制。采用直生式气氛省略了气体发生炉,能节约能耗。

  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在某一指定温度区间或某一温度下,工件温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前者称为平均冷却速度,后者称为瞬时冷却速度。

  规定试样的心部冷却速度随气温变化的特性曲线,它反映了液态介质对试样在不一样的温度下的冷却速度。

  表征淬火介质从热工件中吸取热量能力的指标,以H值来表示。几种介质的淬火冷却烈度见表。

  过冷奥氏体在不一样的温度等温保持时,温度、时间与转变产物所占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的关系曲线)连续冷却转变图、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工件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及转变终止的时间、温度及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孕育期

  2)再结晶退火经冷塑性变形加工的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通过再结晶使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晶体学缺陷基本消失,重新形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过冷到珠光体转变区的中段,在珠光体形成过程中塑性加工成形的联合工艺。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采用强制吹风快冷到珠光体转变区的某一温度,并保温以获得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正火。

  30)两次正火、多重正火工件(主要为铸锻件)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重复正火。

  仅对工件表层进行的淬火。这中间还包括感应淬火、接触电阻加热淬火、火焰淬火、激光淬火、电子束淬火等。

  专指在真空中加热和在高速循环的负压、常压或高压的中性和惰性气体中进行的淬火冷却。

  工件在熔盐、熔碱、熔融金属或高温油等热浴中进行的淬火冷却,如盐浴淬火、铅浴淬火、碱浴淬火等。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先浸入冷却能力强的介质,在组织即将发生马氏体转变时立即转入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冷却。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特定夹具夹持下进行的淬火冷却,其目的是减少淬火冷却畸变。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Ms点的碱浴或盐浴中保持适当时间,在工件整体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的淬火。

  亚共析钢制工件在Ac1~Ac3温度区间奥氏体化后淬火冷却,获得马氏体及铁素体组织的淬火。

  工件渗碳冷却后,先在高于Ac3的温度奥氏体化并淬冷以细化心部组织,随即在略高于Ac1的温度奥氏体化以细化渗层组织的淬火。

  工件局部或表层快速加热奥氏体化后,加热区的热量自行向未加热区传导,从而使奥氏体化区迅速冷却的淬火。

  用高功率密度的脉冲能束使工件表层加热奥氏体化,热量随即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入工件内部的自冷淬火。

  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所产生的热量,使工件表层、局部或整体加热并快速冷却的淬火。

  借助电极(高导电材料的滚轮)与工件的接触电阻加热工件表层,并快速冷却(自冷)的淬火。

  工件欲淬硬的部位浸入电解液中接阴极,电解液槽接阳极,通电后由于阴极效应而将浸入部位加热奥氏体化,断电后被电解液冷却的淬火。

  工件在可控气氛、惰性气体或真空中加热,并在适当介质中冷却,或盐浴加热在碱浴中冷却,以获得光亮或光洁金属表面的淬火。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浸入淬火冷却介质前先在空气中停留适当时间(延迟时间)的淬火。

  钢制圆柱试样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中心得到全部马氏体或50%马氏体组织的最大直径,以dc表示。

  在淬火冷却烈度为无限大的理想淬冷介质中淬火冷却时,圆柱钢试样全部淬透的临界直径,用dic表示。

  将标准端淬试样(φ25×100mm)加热奥氏体化后在专用设备上对其下端喷水冷却,冷却后沿轴线方向测出硬度—距水冷端距离关系曲线的试验方法。它是测定钢的淬透性的主要方法。

  高强度钢丝或钢带制造中的一种特殊热处理方法。其工艺过程是将中碳钢或高碳钢线材或带材加热奥氏体化后在Ac1以下适当温度(≈500℃)的热浴中等温或在强制流动的气流中冷却以获得索氏体或以索氏体为主的组织。这种组织适于冷拔,冷拔后获得优异的强韧性配合。可分为铅浴索氏体化处理、盐浴索氏体化处理、风冷索氏体化处理和流态床索氏体化处理等多种。

  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工件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温,使过剩相充分溶解,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为改善某些奥氏体钢的组织以提高材料韧度,将工件加热到高温使过剩相溶解,然后水冷的热处理。例如高锰钢(Mn13)加热到1000~1100℃保温后水冷,以消除沿晶界或滑移带析出的碳化物,从而得到高韧度和高耐磨性。

  3)析出强化在过饱和固体中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析出弥散分布的强化相而使金属硬化的热处理。

  为提高工件表层的含碳量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工件渗碳淬火后,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小于或等于0.3mm的渗碳。

  表征含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工件表面碳含量能力的参数,通常用氧探头监控,用低碳碳素钢箔片在含碳气氛中的平衡碳含量定量监测。

  指气氛中水蒸气开始凝结的温度。露点与气氛中的水汽含量成正比,气氛中的水汽含量愈高,露点愈高。进行气体渗碳时,可通过测定露点间接确定气氛的碳势。

  强渗结束后,特意降低气氛碳势使由富碳表层向内扩散的碳量超过介质传递给工件表面的碳量,从而使渗层碳浓度梯度趋于平缓的阶段。

  由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为规定值处[一般为ω(C)0.4%]的垂直距离。

  由渗碳淬火后的工件表面测直径到规定硬度(550HV)处垂直距离,以Dc表示。测定硬度时所用的试验力为9.807N。

  与渗碳有关的碳活度通常是指碳在奥氏体中的活度。它与奥氏体中碳的浓度成正比,比值称为活度系数。这个活度系数又是温度、奥氏体中溶入的合金元素品种及各自的浓度以及碳的浓度的函数。其物理意义是碳在奥氏体中的有效浓度。-高压无缝管

  在可提供活性氮原子的气体中进行的渗氮。4)离子渗氮在低于1×105Pa(通常是10-1~10-3Pa)的渗氮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和阳极之间产生的辉光放电进行的渗氮。

  氮与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碳钢渗氮时常见的氮化物有γ-Fe4N,ε-Fe(2~3)N,ζ-Fe2N等。

  气体渗氮时,通入炉中的氨分解为氢和活性氮原子的程度,一般以百分比值来表示。在一定渗氮温度下,氨分解率取决于供氨量。供氨愈多,分解率愈低,工件表面氮含量愈高。供氨量固定时,温度愈高,分解率愈高。氨分解率是渗氮的重要工艺参数。-地质钻探管

  在既不增氮又不脱氮的中性介质中进行的与渗氮热循环相同的试验。目的是了解按这种热循环渗氮后工件心部组织和力学性能是否能满足预定的要求。

  3)磷化把工件浸入磷酸盐溶液中,在工件表明产生一层不溶于水的磷酸盐薄膜的表面处理工艺。4)喷砂

  以400~600kPa的压缩空气将砂粒高速喷射到工件的表面上,以清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和粘附物。为减少喷砂粉尘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现多采用液体喷砂。

  利用抛丸器或喷嘴将钢丸高速射向工件表面,以清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和粘附物。如抛射速度足够大,可在工件的表明产生压应力,达到提高工件疲劳强度的目的。

  将预先选择的元素原子电离,经电场加速,获得高能量后注入工件的表面改性工艺。

  工件渗碳淬火后再经200℃以下的低温电解渗硫以降低摩擦副的摩擦因数,提高其耐磨性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工件经渗氮或氮碳共渗后加热到α+γ-Fe4N共析温度以上然后淬冷,使表明产生厚层含氮马氏体的复合化学热处理工艺。一般会用感应加热到760~780℃水冷淬火的方式。

  工件先在盐浴中进行氮碳共渗和氧化处理,中间抛光后,再在氧化盐浴中处理,以提高工件耐磨性和抗蚀性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也称QPQ处理。

  用化学镀或电镀方式在工件表面镀镍磷层后在400~500℃时效,以进一步提升硬度和耐磨性的复合工艺。

  3)组织泛指用金相观察方法看到的由形态、尺寸不同和分布方法不一样的一种或多种相构成的总体,以及很多材料缺陷和损伤。4)宏观组织、低倍组织

  将用适当方法(如侵蚀)处理后的金属试样的磨面或其复型或用适当方法制作而成的薄膜置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

  多晶体材料中相邻晶粒的界面。相邻晶粒晶体学位向差小于10°的晶界称为小角晶界;相邻晶粒晶体学位向差较大的晶界称为大角晶界。

  相邻两种相的分界面。两相的点阵在跨越界面处完全匹配者称为共格界面,部分匹配者称为半共格界面,基本不匹配者称为非共格界面。

  晶粒内相互间晶体学位向差很小(2~3°)的小晶块。亚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亚晶界。

  意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可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晶粒数目定量表征。

  由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制定,并被世界各国采用的一种表达晶粒大小的编号。晶粒号(N)与放大100倍的视野上每平方英寸面积内的晶粒数(n)之间的关系为n=2N-1。实际检验时一般都会采用放大100倍的组织与标准晶粒号图片对比的方法判定。-高压无缝管

  γ铁中溶入碳和(或)其他元素构成的固溶体。它是以英国冶金学家R. Austen的名字命名的。

  晶体结构属于正交系,化学式为Fe3C的金属化合物,是钢和铸铁中常见的固相。

  钢铁中碳与一种或数种金属元素构成的金属化合物的总称。两种金属元素与碳构成的化合物称为三元碳化物或复合碳化物,如(Fe、Cr)3C、Fe3(W、Mo)3C等只能被称为复合碳化物。

  高碳钢中的片状马氏体回火析出的一种过渡型碳化物。晶体结构属单斜系,化学式为Fe5C2。

  铁素体薄层(片)与碳化物(包括渗碳体)薄层(片)交替重叠组成的共析组织。

  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600倍以上才能分辨片层的细珠光体。它是以英国冶金学家H. C. Sorby的名字命名的。

  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已无法分辨片层的极细珠光体。它是以法国金相学家L. Troost的名字命名的。

  钢铁或非金属中通过无扩散共格切变型转变(马氏体转变)形成的产物统称马氏体。钢铁中马氏体转变的母相是奥氏体,由此形成的马氏体化学成分与奥氏体相同,晶体结构为体心正方,可被看作是过饱和α固溶体。主要形态是板条状和片状。它是以德国冶金学家A. Martens的名字命名的。-地质钻探管

  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成的溶质原子偏聚区(如铝铜合金中的GP区)或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与之不同的析出相(例如铝铜合金人工时效时形成的CuAl3)。

  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或在化学热处理渗层中形成以及在其他生产条件下形成的细小、弥散分布的固相。

  钢铁奥氏体化后,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与Ms之间的中温区等温,或连续冷却通过这个中温区时形成的组织。这种组织由过饱和α固溶体和碳化物组成。它是以美国冶金学家E. C. Bain的名字命名的。

  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其典型形态是以大致平行、碳轻微过饱和的铁素体板条为主体,短棒状或短片状碳化物分布于板条之间。在含硅、铝的合金钢中碳化物全部或部分被残留奥氏体所取代。

  在较低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其主体是双凸透镜片状碳过饱和铁素体,片中分布着与片的纵向轴呈55°~65°角平行排列的碳化物。

  金属显微组织中具有同样特征的部分。例如退火态亚共析钢中的铁索体、珠光体。

  组织组分之一呈片状或针状沿母相特定晶面析出的显微组织,是以从铁—镍陨石中发现这种组织的奥地利矿物学家A. J. Widmanstatten的名字命名的。

  金属材料中两种组织组分呈条带状沿热变形方向大致平行交替排列的组织。例如钢材中的铁素体带-珠光体带、珠光体带-渗碳体带等。

  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组织架构,例如位错、层错、微细孪晶、亚晶粒等。

  晶体中常见的一维缺陷(线缺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金属薄膜试样衍衬象中表现为弯曲的线)层错

  热处理时附着到工件、夹具、炉壁表明产生的非晶态碳。5)淬火冷却开裂淬火冷却时工件中产生的内应力超过材料断裂强度,在工件上形成裂纹的现象。